新闻发布 通知公告 演讲嘉宾 学术观点
 
王会军院士:办好“科学家之家”,激活学术创新因子

  日前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教育部再次出手,破除“唯论文”的顽疾,要求发挥同行评议在高质量成果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学会作为最具学术共同体同行特性的学术社团,开启学术评价的先河,在同行评价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发挥学会作用,推动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攀升?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他告诉记者,自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出台后,学会改革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办好学会,学术期刊就有了内生动力
  自2014年,王会军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让中国气象学会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学会组织的发展跟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对应的。”王会军介绍,“在这个平台上,科技工作者们共同推动科学创新、学术交流、科技企业成长、科学普及,并承担着国家发展建设的智库。我们国家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亟需推动科技原始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大家和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社会很多机构和组织都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但学会组织能起到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会军博士在读期间,已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美国能源部气候变化合作研究,后来他成为了这个合作计划的中方首席科学家。他还和挪威科学家共同创建了“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与来自高纬度地区的挪威科学家一起去研究气候变化。
  “学会推动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攀升,在国际上有非常成型的经验。”谈到学会工作,王会军举例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气象学会。
  “美国气象学会并不依托于某个单位和组织,是独立的社团法人。”王会军说,没有挂靠单位的美国气象学会,在没有政府资助和财政拨款的依赖下,却可以很好地自我造血,激活学术创新活力的同时,甚至有可观的盈利。
  “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的交流规模和层次非常高,每个分会场都不乏全球顶尖科学家参加,也有很多企业参与合作,布置展台和资助相关奖项。”王会军告诉记者,好的学术年会,就是绝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除了美国气象学会,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年会有数千人去开会,去开会的学者都要缴纳数百美元的会议注册费。
  学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成果交流和知识传播。美国气象学会几十本杂志,几乎每本杂志都是气象学领域国际顶尖的。王会军感慨地表示,中国科学家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很多会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如果彩图比较多,可能要交两三千美元的版面费。而杂志印出来,国内学者想要阅读,无论是购买其影印版,还是下载数据库,通常又要花一笔钱。有了良好的声誉,学会又可以请到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审稿,在这种良性循环下,这些杂志越办越好,学会也越办越好。
  国际上的高水平的期刊基本依托于全国性学会,办不好学会自然也办不成好的期刊。王会军介绍,比如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的办刊模式,打破了传统办刊模式,采用了交互式开放的模式。“传统科学杂志办刊程序的审稿是封闭的,稿子投完,经过一审、二审、三审,通过以后进入发表程序。ACP的方式是,稿子投完后,直接投放到网页上。所有科学家,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评论这篇稿子,公开评审。”王会军说,这相当于学者投稿的时候,就已经跟很多专家深度交流,这个杂志在不到十年内就发展起来,影响因子早已经到了“一区”。
  要把学术评价真正交给学术共同体
  “我的梦想是将中国气象学会变成中国气象工作者之家。”王会军说,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在青岛成立。我国是先有了中国气象学会,后有了常规气象观测业务,中国气象学会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学会挂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原有模式的问题逐渐浮现。”王会军告诉记者,不少学会受挂靠单位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和干预,形成了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按照科学的规律对学会进行管理和建设,十分不利于科技社团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落后的观念,更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学会的经营能力较弱。
  科协改革鼓励学会改变传统的“挂靠”体制,正是因为发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学会自主发展的问题。
  王会军举例说,行政人员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跟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经常是不一样的。比如个别学会设立奖项,评奖评优,往往不是组建专家委员会来严格、规范地评审,而是挂靠学会由行政领导去“主控”,在“行政包办”背景下,学会的公信力就下降了。

  王会军直陈,有些学会曾经的年会,主会场还好,分会场做报告的时候,全场就只有两三个人了。如果学术年会办成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坚决改变中国气象学会这种情况,一定要把我们的学术年会变得有吸引力,让气象科技工作一线的人员了解到新的知识,新的学术创新点。”在这样的考虑下,2015年,王会军刚全职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久,就立即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44位特邀专家及十多位院士在座,37场学术报告聚焦当前热点,每个分会的讨论气氛都非常热烈。
“遵循科学规律,由科学家主导的学会,将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行政化的干扰、官僚主义是学会建设的障碍”,“中国气象学会就仍然面临着这些问题”王会军说。
  其实,行政化的干扰还体现在学术评价上,正确的学术评价是建立在同行评价、同行认可度上的;而行政化干扰下的学术评价就容易形成“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因此,要破除“四唯”也需要破除行政化干扰,把学术评价真正交给学术共同体,真正体现学术研究崇尚创新、崇尚突破的价值内涵。当然,破除旧的“四唯”也要避免走极端,矫枉过正并不可取,更不能形成新的“四唯”、“三唯”等等。重要的是,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我国的学术评价工作做好,更好地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变革在路上,学会需要进一步“松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对学会组织寄予了很大的期待。”王会军坦言,过去各个学会的管理方式五花八门,管理、运行很多都是不规范的。
  一直以来,全国性科技学会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在中国科协下管理的全国性学会就有200多个,但目前学会尚未能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6年3月27日印发并实施的《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经提到:“全面改革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建立办事机构挂靠单位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挂靠单位与学会权责关系,扩大无挂靠、无业务主管单位学会的试点范围,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办事机构。”
  “目前大多数学会,或挂靠在大学、科研院所,或挂靠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一些学会对脱钩问题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配套政策缺失,学会也无从着手。”王会军表示,中国科协2017年,2018年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学会规范性建设的若干要点,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台的《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对学会组织的运行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但这些与固有思维模式和行政化的老办法相互矛盾,改革精神遭遇了现实的瓶颈,认真学习贯彻这一文件的要求对于全国学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推动学会促进科学创新和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能够将相关政策落地,推动学会组织改革?王会军说,首先要支持学会按章按规独立开展工作,破除行政化干扰,另外由于科协管理模式相对柔性松散,他建议学会组织可以建立联络员制度,更好地督促学会深化改革,及时反馈相关问题,跟踪并帮助学会诊断问题。当行政干预过多的时候,必要的时候也应该有仲裁机构,更好地促进学会工作。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绝佳的战略机遇期,促进学会真正寻求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独立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其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传统思维需要突破,更多挑战还在路上。”王会军充满期待。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