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领域 研究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学术观点 通知公告 高层论坛 青藏科考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栏目名称—正文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系列《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5日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JJD750003
     []金丝燕董晓萍主编“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与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合作重大项目成果,董晓萍、李国英主编“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建设基础用书

图片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乐黛云、陈越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8月第1
书号:ISBN978-7-300-29761-3
CIP数据核字(2021)160893


一、“跨文化学导论”丛书《序言》

  跨文化学导论,以多元、多学科、多语种为架构,以组合的为研究平台,将理论研究与扎实的个案研究相结合,整体形成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参与这一理论架构的每一位学者,都是各自学科的代表。他们在跨文化学的平台上,参加学科建设,写各自导论,这符合跨文化研究新学科的要求,此前并无先例。

  跨文化学的学科发生地在中国,这是必然的。几十年前,跨文化研究活动已在中国大地兴起,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开拓,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直至今天,已打下一定的基础。

  跨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有三个维度 :

  一是研究维度。建立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网络,定方向、定点、定期、定人、定主题,铺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是教学维度。建立跨文化多点式的国际化教育基地,举办跨文化学研究国际暑期学校、创设高端博士生研修课程,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加强高级访问学者、青年教师和博、硕研究生的交流。

  三是出版维度。已有五条轴线:

※中法合作学术期刊《跨文化对话》
  (乐黛云、[法]李比熊主编)
※中法合作“远近丛书”
  (乐黛云、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中法合作“跨文化研究平台”丛书
  (乐黛云、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综合性研究成果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综合性研究成果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方法论是跨文化学的聚焦点,也是一种思想原则,包括“ “跨文化性、“文化转场”与“跨文化对话”。

  专业研究的精微、思想创新的引领,是跨文化学的灵魂。老一代学者已经留下经典。超越文本的单语化,尽量多语化,至少双语化。

  国际性是跨文化学产生影响的方式。

  跨文化学的工作目标,既为今天和明天,也为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提供当时已经书写而非追述的学术文献。


二、作者简介

图片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后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等。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与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首届“汪德迈中国学奖”。代表作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跨文化方法论初探》、《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法、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九十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等。

图片

  陈越光,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西湖大学校董、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等职。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与杂志的副主编,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副主编。主要出版著作有:《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谦卑》、《以公益为志业》;与乐黛云共同主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三、主要内容

  我国文化界和教育界关注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时逐步开始高校课程建设,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阐释中国跨文化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也指出跨文化研究与我国传统国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交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我国跨文化研究的思潮中梳理理论聚焦点与方法。本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跨文化对话>精华本》两册合为一套,共同展现了我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中国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互鉴的40年,为从事跨文化教学和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的青年学人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年轻一代深入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观察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信,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四、核心观点

  跨文化学的理论建设与高等教育,反映了审视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自觉,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途径和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


五、精彩选读

跨文化学的一种学科史

  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和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1996年和2015年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96年,在南京大学召开了文化的差异与共存国际学术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三方,共同创办中法合作《跨文化对话》学术集刊,于1998年正式出刊,这本集刊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了。这也是在跨文化领域创刊最早、历史最久、最具影响力的一份学术刊物。201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全球第一个跨文化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招收该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次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并首批出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跨文化研究丛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专门发布了这套丛书出版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在这套丛书已经出版108种。与上述工作并肩行进的,是我国高校的跨文化学教育事业。

  无论从以往、当前和长远看,推进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学人才,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编纂专业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尝试。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向教材方向努力。我们从《跨文化对话》中遴选文章,编为“精华本”两册,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和《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于2018年出版。两册分开阅读,可以大体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起步于比较文学专业,同时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文化使命感,即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现代中国文化,并注意与世界对话。为此,它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正如我们在两册书的《前言》中所说,它紧扣理解我们时代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的世界相互依存,人与生物圈相互依存的观念;它也讨论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把跨文化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起来。把两册书合起来阅读有整体性,能帮助读者观察,在21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的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互鉴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的中国积极因素能否持续?就必然要深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新教材,是对以上两册的修订版。这是根据近年高校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课程设置需求所做的调整。与四年前的教材相比,它的主要变化有二: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强调阐释中国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也说明,跨文化研究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它与哲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连动互补,有激发问题思维的优势;二是坚持学术开放,保持对话性,又不失梳理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在这个层面上,大致廓清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我们也在资料上做了调整,增加了《跨文化对话》近年刊发的中外学者新作,而总体字数减半,将原来的两册编为一本,以方便高校学生携带和阅读。

  我们希望这本新教材能够进一步突出它的定位,建构跨文化研究潮流在我国的形成史,为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事业和关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青年学子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大家深入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再反观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觉,进一步获得参与人类优秀文明建设的见识与能力。

 202118


图片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
图片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学院路青海师范大学 城北校区图书馆
邮编:810008 电话:0971-5191105 传真:0971-5191105 邮箱:chnap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