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领域 研究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学术观点 通知公告 高层论坛 青藏科考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栏目名称—正文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系列《跨文化学导论》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5日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JJD750003
     []金丝燕董晓萍主编“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与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合作重大项目成果
  董晓萍、李国英主编“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建设基础用书

图片


跨文化学导论
[法]金丝燕 著
商务印书馆
2022年6月第1
书号:ISBN978-7-100-20972-4
CIP数据核字(2022)053309


一、“跨文化学导论”丛书《序言》

  跨文化学导论,以多元、多学科、多语种为架构,以组合的为研究平台,将理论研究与扎实的个案研究相结合,整体形成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参与这一理论架构的每一位学者,都是各自学科的代表。他们在跨文化学的平台上,参加学科建设,写各自导论,这符合跨文化研究新学科的要求,此前并无先例。

  跨文化学的学科发生地在中国,这是必然的。几十年前,跨文化研究活动已在中国大地兴起,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开拓,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直至今天,已打下一定的基础。

  跨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有三个维度 :

  一是研究维度。建立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网络,定方向、定点、定期、定人、定主题,铺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是教学维度。建立跨文化多点式的国际化教育基地,举办跨文化学研究国际暑期学校、创设高端博士生研修课程,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加强高级访问学者、青年教师和博、硕研究生的交流。

  三是出版维度。已有五条轴线:

※中法合作学术期刊《跨文化对话》
  (乐黛云、[法]李比熊主编)
※中法合作“远近丛书”
  (乐黛云、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中法合作“跨文化研究平台”丛书
  (乐黛云、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综合性研究成果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综合性研究成果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金丝燕、董晓萍主编)

  方法论是跨文化学的聚焦点,也是一种思想原则,包括“ “跨文化性、“文化转场”与“跨文化对话”。

  专业研究的精微、思想创新的引领,是跨文化学的灵魂。老一代学者已经留下经典。超越文本的单语化,尽量多语化,至少双语化。

  国际性是跨文化学产生影响的方式。

  跨文化学的工作目标,既为今天和明天,也为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提供当时已经书写而非追述的学术文献。


二、作者简介


图片

  金丝燕,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中国文学特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获法兰西学术棕榈奖章。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国索邦大学,长期从事跨文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担任中法合作学术杂志《跨文化对话》法方副主编、中法合作“远近丛书”法方主编、“跨文化研究”丛书主编。著有《文化转场:法国早期汉学视野》《文化转场:中国与他者》、《诗学的悖论》等,译有《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中国教给我们什么?:在语言、社会与存在方面》。


三、主要内容

  本书是金丝燕教授的跨文化学研究理论著作,探讨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通过长时段多重空间框架下的研究个案,提出该学科的研究意义与前景。全书理论阐释清晰,个案丰富、语言简练,为从事跨文化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古汉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四、核心观点

  “跨文化”意味着把研究的重点放到思考文化的互动性上。文化殖民的危险远远大于经济和军事殖民,而一个文化的生命力,植根于它与世界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之中。


五、精彩选读

跨文化学的特征与要素

  跨文化研究从文化的相异性出发,探究不同文化对他者的期待视野。一个文化相异性的多重空间,即德里达说的差延(或译成“延异”)。如何捕捉多层面的差延,延续之,细密、深入地 (crise, critique) 分析之,藉此建立各个差异的批评空间, 才是研究者要关注的。接受研究中的期待视野是一个纵横向的研究方法。纵横向的平台是研究者可以借助的落脚点。其参照系直接与知识面的深广有关。
 
  跨文化研究首先是一种超越知识理论的思辨,而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视角。我们会问:它在哪一个层面活动呢?在想象层面?在知识层面?在逻辑层面?在行为层面?都不是。資料庫也就是文献的把握是研究的基础,决定研究的深度。在数据库的摸底过程中需要有问题意识,逐渐形成问题框架。数据库和提出问题同步进行,相互推进。不预先设置论题,论题是在数据库的建设中逐渐聚合形成焦点。
 
  但是,要注意数据库不能替代问题框架和思辨。数据库与研究水平没有因果关系。分裂的知识碎片,那是没有办法使人接近真正的认知的,而我们的认识系统,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框架,是知识世界的某一个碎片。由这个碎片去探索一个整体,那是痴心妄想。因此,在知识界,在知识和精神心态史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相当多的因所知障而产生的狂乱。我们在做知识探究和学问时,要时时警惕这一点,我们永远是一个碎片,我们能做的事就在这个碎片上,冷静地研究,有了些想法,别把这当成真理,如此而已。分裂的知识碎片没有办法使人接近真正的认知。怎么办?必须创造超越碎片的灵感,否则数字和资料只是堆积。“跨”就是这样一种提供形而上、超越碎片的可能,人类的思想、活动、研究、人类的生命,在“跨”的时候产生飞跃。
 
  近五、六年来,世界学科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历史学观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要有大历史框架,除此之外还要有思想。历史学再一次引领人文学科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研究者有这样的觉醒,设想自己的研究碎片在大框架里的位置,以及研究是否有思想性。
 
  当整体性与精神性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时,是继续严格遵循19世纪的思维模式界定下的学科领域架构,还是跨越学科界限,回归传统的整体性批评维度?以词义无限伸延为特性的中国文本,如何不迷失在批评理论的术语中,而直接深入探讨文化的相异性?如何以国际学术界为框架建立论题框架、国际层面的专题文献资料库、学术网络,国际学术对话的平台?
 
  在中国文学中,当以词义无限伸延时,我们面对无限可能为特性的中国文本,用西方的破解文字的文艺理论框架去分析,批评何以可能?以话语为基点的物而上文化和以文为思辨精髓的宇宙而上文化,两者的相遇是否产生创造性?
 
  跨文化研究很容易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相提并论,并被视为是边缘地带的、跨学科的尝试。大家对跨文化研究者有一种学科上的宽容,本行不错,有资本就跨一跨吧,就是这样一种宽容,习惯于学科分界的研究者视其为似是而非,也有学者提出原有学科体制是否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文化和历史的大框架下的文化研究是否可能。跨文化研究注重多种文化的共同特征,探讨各文化体系自己无法单独突显出来的潜在性。因此,它有独特的意义。汪德迈认为,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首先引人注目的和引起疑问的东西就是寻找差异性。这个出发点不能从共性出发去研究,要从相异性开始,否则没有意义。
 
  跨文化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有四个:跨文化理论、跨文化资源、跨文化经验、跨文化方法。
 
  要素一。跨文化理论。它一定是集个案研究之大成,与当今逻辑思考书写推断出来的理论体系背道而驰。它的维度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灵感来源有接受研究的方法,细化到文本源头语和被翻译的对象语。
 
  要素之二: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应该是全面的文化,以尽可能多的世界范围内社会文化系统为框架。跨文化的“跨”字,不能简单地与覆盖面等同。人类历史是一个跨文化的织锦,跨文化的关注就是在这个织锦上。因此,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不在收集和积累相似现象并进行比较,而是从各文化的差异点出发研究人类的文化模式,生存、思维、语言、行为、交流、视角等,出发点可以无数,但终点无法界定。这是一支射出去的箭,落点不好预设。
 
  要素三:跨文化经验。跨文化经验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要素之一,涉及文化的普世与特殊之间,乐黛雲谈到普世与特殊的关系。普世价值与是否保留文化的基因是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要素之四:方法。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呢?它与现有的人文学科领域的方法有什么重合和不同呢?我们经常看到,跨文化研究者或论者将其与文化间并用,或换用。


图片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
图片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学院路青海师范大学 城北校区图书馆
邮编:810008 电话:0971-5191105 传真:0971-5191105 邮箱:chnapss@163.com